漯河故事丨淮西靖亂 力挽狂瀾——大唐中興名相裴度傳奇(上)

編者按:
3月8日,裴度像落成暨裴度文化園開園儀式在郾城區裴城鎮裴城村舉行。唐憲宗李純元和年間,淮西節度使吳少陽之子吳元濟叛亂,割據蔡州,朝廷討伐,久攻不下。宰相裴度親自督戰,駐軍郾城洄曲,遣節度使李愬雪夜奇襲蔡州,平定吳元濟之亂。裴度在洄曲駐留了四個月,備受當地百姓愛戴。當地人為紀念裴度,便將洄曲更名為裴城。郾城八景之“裴城夜雨”即源于此。那么,裴度是怎樣一個人呢?即日起,本報講述大唐中興名相裴度的傳奇人生。
安史之亂后,唐朝藩鎮割據愈發嚴峻。據《舊唐書》(卷一百四十五·列傳第九十五)記載,唐德宗建中三年(782年)冬至,淮西節度使李希烈僭稱建興王、天下都元帥,與朝廷分庭抗禮。唐德宗貞元二年(786年)三月,李希烈亡故,朝廷任命陳仙奇為淮西節度使。然而沒過多久,吳少誠便殺害陳仙奇,自封留后(在唐代,節度使、觀察使缺位時所設的代理職務),后被朝廷任命為淮西節度使。唐憲宗元和四年(809年)十一月,吳少誠病逝,吳少陽接任淮西節度使。元和九年(814年)九月,吳少陽身死,其子吳元濟對外謊稱父親病重,假借吳少陽的名義,奏請朝廷封吳元濟為留后,遭朝廷拒絕后,悍然舉兵叛亂。憲宗屢次派兵征伐,均未成功,后命宰相裴度統領大軍前去平叛。元和十二年(817年)十月,李愬雪夜入蔡州(今駐馬店市汝南縣),一舉活捉吳元濟,成功平定了淮西之亂。后來,裴度輔佐憲宗實現了元和中興。
初涉朝堂 嶄露頭角
裴度(765年—839年),字中立,出生于河東聞喜(今山西省聞喜縣)。他的祖父裴有鄰曾擔任濮州濮陽縣令,父親裴溆擔任過河南府澠池縣丞。
貞元五年(789年),裴度在科舉考試中脫穎而出,考中進士,又在博學宏辭科考試中斬獲佳績。隨后,他參加皇帝親自主持的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科考試,憑借出色的對策,展現出卓越的才識,被授任河陰縣尉。裴度能力出眾,很快升任監察御史。彼時,他心懷社稷,秘密上疏,針砭那些有權勢的寵臣,言辭懇切,但違逆皇帝心意,慘遭貶黜,出京任河南府功曹。
裴度并未因此消沉,憑借自身不懈努力與出眾才能,再度獲得晉升,擔任起居舍人。元和六年(811年),裴度以司封員外郎職務掌管擬制詔令,不久轉為本司郎中,在朝堂上逐步嶄露頭角,開啟了波瀾壯闊的政治生涯。
出使魏博 撫慰民心
元和七年(812年),魏博節度使田季安去世,因其子田懷諫年幼,無力擔當軍政重任,府營軍官們擁立小將田興(后更名為田弘正)為留后。田興安排心腹前往朝廷,表明魏博愿遵守國家法令,接受朝廷對官吏的任命,并正常繳納賦稅。憲宗深感欣慰,派遣裴度前往魏州宣諭旨意。
田興的前任僭越違禮而奢侈浮華,所用的車馬、服飾、房屋等均超過制度規定的標準,尤其是處理政務的廳堂,更是寬敞得過分。田興對這種風氣深惡痛絕,堅決不在那里處理政務,依舊居住在原采訪使的官廳之中。不僅如此,他還懇請裴度撰寫壁記,用以記述自己謙卑奉法之事。此事一出,魏博百姓心懷感激。
隨后,田興又請裴度到魏博所屬的各郡縣,傳達皇帝詔旨。裴度每到一處,百姓都到郊外迎接。裴度圓滿完成任務歸來,憑借出色的表現被朝廷任命為中書舍人。
勇護裴寰 仗義執言
元和九年(814年)十月,裴度改任御史中丞。宣徽院五坊的小使,每年秋天到京城附近試放宮廷鷹犬行獵,所到之處,當地官吏必定盛情相邀、饋贈厚禮。小使們稍不如意,就肆意敲詐勒索,百姓畏懼他們如同強盜賊寇。早在貞元末年,這些人就很殘暴蠻橫,甚至在百姓家門口、水井邊張設網羅,禁止百姓出入、打水,還恐嚇道:“有人出入會驚嚇到皇家的鳥雀。”他們還成群結伙在酒家飯店肆意吃喝,酒足飯飽后,臨走時留下一箱蛇,并威脅店家:“我們用這些蛇喂養皇家的鳥雀,你們要好好照料它們。”店家唯有賄賂、低聲賠罪,小使們才肯帶著裝蛇的箱子離開。到了元和初年,朝廷雖然多次整治這類弊病,但是小使們的慣常惡行始終不能根絕。
有一次,小使們前往下邽縣。縣令裴寰為人剛正嚴厲,對小使們的兇暴行為深惡痛絕,除了在公館里按規定接待,其他方面一點兒也不曲意逢迎。小使們惱羞成怒,誣陷裴寰口出狂言,輕慢朝廷。這話很快傳到憲宗耳中,憲宗龍顏大怒,當即下令逮捕裴寰,想要以“大不敬”之罪論處。宰相武元衡等人據理力爭,試圖讓憲宗回心轉意,可憲宗怒氣絲毫未減。裴度進延英殿奏事,了解情況后極力為裴寰辯白。憲宗更加惱怒地說:“按照你的說法,如果裴寰無罪,那就處死五坊小使;如果小使無罪,那就處死裴寰。”裴度毫不畏懼,冷靜回應:“論罪確實如陛下所說。但裴寰作為縣令,一心顧惜陛下的百姓,怎么能治他的罪呢?”憲宗聽后,臉上的怒色消散,第二天下令釋放了裴寰。
出任宰相 臨危受命
元和十年(815年)五月,因諸軍討伐吳元濟進展緩慢,裴度奉旨出使蔡州行營,了解軍情,并向諸軍將領傳達朝廷旨意。回朝后,憲宗詢問各位將領的才能。裴度說:“依臣之見,李光顏深明大義,作戰勇猛且富有謀略,日后必能成就一番大事。”沒過幾天,李光顏向朝廷上奏在時曲大破賊軍。憲宗聽聞后,更加嘆服裴度善于識人,任命裴度兼任刑部侍郎。
彼時,朝廷對淮西用兵,震動很大。元和十年(815年)六月,成德節度使王承宗和平盧節度使李師道暗中與吳元濟勾結,出面為其求情,懇請朝廷赦免吳元濟。然而,朝廷堅決拒絕了這一無理請求。王承宗和李師道派人刺殺主張對淮西用兵的宰相武元衡,同時將黑手伸向了裴度。初三日,武元衡像往常一樣騎馬上朝,剛離開長安靖安坊東門的府邸,就遭到刺客的突襲,不幸遇害,首級被殘忍割下。裴度從長安通化里的府邸出門,同樣遭遇刺客襲擊。刺客向裴度刺出三劍,第一劍砍斷了裴度的靴帶,第二劍刺中背部僅劃破了內衣,第三劍微傷裴度的頭部。裴度跌下馬來,所幸頭戴氈帽,傷得不重。刺客又揮劍追殺裴度。裴度隨從王義挺身而出,與刺客展開殊死搏斗,同時大聲呵斥并呼救,卻慘遭刺客砍斷右手。裴度跌進路邊的溝中,刺客誤以為他已身亡,遂停止追殺。三天后,憲宗下詔任命裴度為門下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裴度自此登上宰相之位。
裴度剛勁正直,口才出眾,尤其擅長把握施政要領。但凡他向皇帝陳述之事,皆能言辭懇切,直抵人心。此前,裴度從魏博出使歸來,傳達圣意時精準到位,深得憲宗認可與贊賞。從蔡州勞師返回后,憲宗對他更是器重。但由于當時武元衡主持政務,裴度的才能未能得到充分施展。京城發生刺殺宰相事件后,憲宗便將朝廷的重大決策事務托付給了裴度。當初,武元衡遇害,有人出主意罷免裴度官職,意圖安撫王承宗、李師道二人。憲宗大怒道:“如果罷免裴度的官職,正中奸人下懷,朝廷的綱紀還怎么振興?朕任用裴度一個人,就足以打敗這兩個叛賊了。”裴度也深知責任重大,把平定叛賊視為義不容辭的使命。
裴度因為受傷休養了二十多天,憲宗特意下詔,派衛兵在裴度私宅護衛,內宮使臣更是頻繁前往他家問候探詢。在任命他為宰相的前一天,憲宗宣旨特別囑咐:“裴度無須在宣政殿參加朝會,可直接到延英殿來奏對。”待裴度入朝奏對時,憲宗對他安撫告慰備至。當時,眾多盜寇肆意妄為,觸犯法紀,京城內亂象叢生,朝野上下人心惶惶。直至裴度被任命為宰相的詔書頒布,人心才逐漸安定下來。眾人相信,裴度定能肩負起消滅盜寇的重任。自那以后,朝廷關于誅除盜寇的計策不斷涌現,調兵遣將的行動有條不紊地展開。
元和十一年(816年),憲宗生母辭世,裴度擔任禮儀使。憲宗因太后之喪無意臨朝聽政,遂打算依循舊例,設置冢宰一職管理各部事務。裴度進諫:“冢宰是殷、周時期六官之首,不僅執掌國家治理之重任,實際上還統攝各個部門。故而在君王居喪期間,存在百官暫時聽命于冢宰的制度。然而,后代所設官職中,早已不見此稱號,實不可憑空虛設。況且我朝舊例,時而設置此職,時而不設,古今制度存有差異,不必一味因循守舊。”憲宗下旨:“各部公事,暫且由中書門下處理。”裴度的建議頗受眾人贊許。
王鍔位列使相,暗自思量自己一生大肆聚斂財富,容易招人誹謗。于是,他主動給朝廷獻上錢財兩千萬緡。王鍔去世后,他兒子王稷家中的兩個奴仆告發王稷私自更換了父親的遺表,有意隱瞞應當進奉給朝廷的財物。憲宗聽聞此事,便將這兩個奴仆留在宮中,派宮內使臣去搜查王稷的財產。裴度見狀趕忙進奏:“王鍔去世以后,他家向朝廷進奉的財物頗為可觀。如今,只因他家奴仆的告發,便對其家產予以查抄,臣實在擔憂天下的將帥聽聞此事后,會有人出于為自己財產考慮而心生別樣想法。”憲宗聽了裴度的諫言后,當天便下令讓宮中使臣返回,還將那兩個奴仆交由京兆府將其處死。
醞釀平叛 力主討逆
元和十一年(816年)六月,蔡州行營的唐鄧節度使高霞寓兵敗于鐵城,朝廷上下一片震驚與惶恐。
在這之前,憲宗曾下詔,讓群臣各抒己見,商量討伐吳元濟是否可行。大臣多傾向于停止用兵,主張赦免吳元濟,翰林學士錢徽、蕭俛的進言尤為懇切,只有裴度堅稱叛賊絕不可赦。裴度上奏道:“藩鎮割據之弊,猶如疾病生于腹心要害之處,若不及時根除,必將釀成大患。否則,河南、河北地區的藩鎮定會借此衡量自身,或選擇叛逆,或決定歸順朝廷,朝廷威嚴將蕩然無存。”
等到高霞寓兵敗消息傳來,眾人皆揣測皇帝必定對用兵心生厭惡,打算提議罷兵來迎合圣意。在延英殿的奏對中,憲宗神色凝重地說:“勝敗乃兵家常事。倘若王師出戰皆能所向披靡,那自古以來朝廷又何必對用兵之事有所忌憚?這般兇賊理應鏟除,不應留存于世。如今,我們只探討該不該出兵以及朝廷的決斷與處置是否得當。眾卿只需要在關鍵問題上果敢決策。若將帥任用不當,可立即撤換;兵力不足的軍隊,迅速加以補充接應。怎能只因一將的一時失利輕易擱置既定的平叛大計呢?”此言一出,再無人膽敢提及罷兵之事。如此,裴度平定淮西叛亂的計劃得以順利實施。
元和十二年(817年),李愬、李光顏多次上奏稱打敗叛軍。彼時,國家于淮西集結大軍已歷四載,糧餉供給耗費甚巨,朝廷財力不支。諸軍將領卻相互推諉、觀望,對平叛之事輕慢懈怠,久久未有實質性戰果。唐憲宗為此憂心忡忡。宰相李逢吉、王涯等三人以軍隊疲勞、賦稅匱乏為由,力主罷兵休戰,并面圣陳述利害。眾人之中,唯有裴度沉默不語。憲宗見狀,遂詢問其看法。裴度回答:“臣懇請親赴前線,督領軍務。”第二天,眾人于延英殿再度商議此事,待李逢吉等人退下后,憲宗特意單獨留下裴度,問道:“愛卿當真代朕出征,平定叛亂?”裴度聞此,伏地而泣,堅定地說:“臣與那逆賊吳元濟勢不兩立!”憲宗為之動容。裴度進言:“臣此前看過吳元濟呈來的乞降表,料想此賊已然陷入絕境,只是我軍諸位將領各懷心思,未能齊心協力逼迫他就范,故而他尚未徹底歸降。倘若臣親赴行營,那么諸位將領都想爭立軍功來鞏固陛下的恩寵,剿滅此賊必指日可待!”憲宗對他大加贊許。
次日,憲宗頒下詔書:“輔佐君主之大臣,軍國要事皆仰賴于其謀劃。他們教化百姓,倡樹良好社會風氣,治理邦國,又能憑借威望,建功立業,率軍出征以靖邊患。故而君主與輔臣宛如一體,朝廷內外所委職責并無二致。近年來,朝廷興兵問罪汝南,前往淮西平定叛亂,旨在革除弊政、匡正時風,安撫一方百姓。雖說已有眾多人投誠求生,然而仍有據城頑抗、冥頑不靈之徒尚未被徹底翦除(《舊唐書·裴度傳》為“而嬰城執迷者未翦其類”),不知為何那困獸仍要拼死掙扎,窮途末路之鳥仍不愿歸巢。如今再次發兵,調整策略(《舊唐書·裴度傳》為“更張琴瑟”),煩勞宰相(《舊唐書·裴度傳》為“煩我臺席”)前往督領軍務。朝議大夫、守中書侍郎、同平章事、飛騎尉、賜紫金魚袋之重臣裴度,順應天命而生,正是朕夢寐以求之賢相。其為人精明善辯,一心效力國家,志慮忠純,堅定不移。身處要職,謀略深遠,運籌帷幄而能定策安邦。執掌朝政之時,對四方諸事了若指掌;委以軍權,必能贏得眾人衷心擁戴。因此敬祈上天庇佑,擇此良辰吉日,授予其丞相印綬,以彰顯其尊貴名分;賜予象征諸侯權力之斧鉞,以突顯其使命之莊重。你當宣諭朕意、詳察下情,弘揚拓展皇帝的宏圖大業,激勵將士,蕩平逆賊,招撫孤苦無依之人,關愛撫恤受傷士卒。更何況淮西的軍隊,向來忠誠守節,曾為國家赴湯蹈火,立下赫赫戰功,其功績載于史冊。建中(唐德宗年號)初年,他們攻克襄陽郡,擒獲梁崇義。只是近來被叛賊裹挾,才失去歸順朝廷的機會。朕每每念及他們的功勞,時常渴望能撫慰他們。故而派遣輔佐大臣統領軍隊,實乃想保全并安撫他們,使他們皆能各安其位。愛卿奉朕之命前往,務必恭謹行事,切不可違背朕之訓誡。今特任命你為門下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蔡州刺史,充任彰義軍節度、申光蔡觀察等使,仍兼領淮西宣慰招討處置使。”
詔書擬成后,裴度為照顧淮西行營都統、宣武軍節度使韓弘的情緒,不愿加“招討”之名,請求只稱“宣慰處置使”;因這次出行兼管招撫,請求把“翦其類”改為“革其志”;因韓弘已經是都統,請求把“更張琴瑟”改為“近輟樞衡”;請求把“煩我臺席”改為“授以成算”,憲宗一一應允。裴度還奏請任命刑部侍郎馬總為宣慰副使,太子右庶子韓愈為彰義行軍司馬,司勛員外郎李正封、都官員外郎馮宿、禮部員外郎李宗閔等為兩使判官書記,憲宗全部同意。
唐德宗在位時推崇暗中刺探官員的言行,朝中官員相互往來,掌管京城治安的金吾衛就會立即向朝廷稟告,故宰相不敢在私宅接見賓客。裴度深知國家正值多事之秋,面臨諸多變故,急需廣納天下奇才異能之士,共商應對之策,于是請求在私宅中接待賓客。憲宗應允了裴度的請求。從此,天下的賢能才俊才有機會在宰相面前一展才華。
裴度接受任命后,在延英殿被召見奏對,上奏:“君主憂慮是臣子的恥辱,臣理當以死效命。叛賊消滅了,臣將有面君之日;叛賊不滅,臣將無顏再見陛下。”憲宗聽后感慨落淚。
坐鎮郾城 劍指蔡州
元和十二年(817年)八月初三,裴度出發前往淮西。憲宗下詔派神策軍三百騎兵作為他的護衛,并親自到通化門送行。裴度在樓下滿含熱淚辭行,憲宗賜予他珍貴的犀帶,以示恩寵與期許。裴度名義上是宣慰使,實際上行使元帥的職權,且將治所(官署所在地)設于郾城。主要基于以下原因:其一,郾城戰略地位極為重要。它堪稱淮西政治核心蔡州的軍事外圍要沖,是捍衛蔡州的關鍵據點。掌控郾城,對于平定淮西叛亂、穩定當地局勢有重要意義。其二,便于實施軍事指揮。淮西戰事膠著,郾城靠近戰爭前線,將治所設于此處,能就近指揮軍事行動,針對瞬息萬變的戰況迅速作出反應,高效協調各方軍事力量。其三,利于強化地方管控。郾城臨近申州、光州、蔡州,能對周邊區域形成強有力的輻射與管控效應。這使得裴度在行使職權時,政令通達四方。待裴度順利抵達前線后,憲宗鑒于李逢吉此前屢屢阻撓平叛事宜,果斷免去其宰相職務,派他出任劍南東川節度使。
裴度從京城出發后,淮西行營的大將李光顏和烏重胤便向監軍梁守謙表露心跡:“裴度此來,若立下赫赫戰功,對咱們可沒什么好處。倒不如咱們搶先出擊,趕在他前面建立功勛。”八月初六,二人貿然行動,與叛軍在賈店展開激戰,結果慘遭失敗。
八月二十七日,裴度到達郾城,巡視撫慰各軍,傳達皇帝旨意。將士們備受鼓舞,士氣空前高漲。當時各道軍隊中都由宮中宦官擔任監軍一職,負責督戰,軍隊的進退不由主將決定。一旦取得勝利,監軍便搶先向朝廷報捷;軍隊遭遇挫折時,監軍會對主將肆意凌辱。裴度到了行營后,敏銳地察覺到了這一弊端,隨即上奏朝廷,請求撤去這些監軍,將軍事指揮權交給主將。這一舉措深得軍心,將士們無不斗志昂揚。此后,軍隊法令愈發嚴明,號令整齊劃一,軍隊士氣高漲,在之后的作戰中多次取得勝利。與此同時,裴度派遣使者深入蔡州。吳元濟給裴度修書一封:“近來我內心早已有了投降之意,無奈索日進在河對岸高聲呼喊,讓三軍對我嚴加防備,致使我實在找不到歸降的途徑。”
唐鄧節度使李愬麾下的李祐進言,淮西的精銳兵力皆部署在洄曲以及邊境地帶,而蔡州城內留守的盡是些老弱殘兵,可以乘虛直搗其城,出其不意,一舉擒獲吳元濟。李愬極為認同。十月初七,李愬差遣判官鄭澥前往郾城,向裴度秘密稟報了奇襲蔡州的計劃。裴度聽后深表贊許:“用兵之道,若不出奇兵,便難以克敵制勝。”
雪夜奇襲 平定淮西
元和十二年十月初十夜晚,狂風裹挾著暴雪,天地間一片混沌。叛軍因惡劣天氣而放松了警惕。就在此時,李愬果斷抓住戰機,親率大軍在漫天風雪中強行軍,向著蔡州治所懸瓠城疾馳而去。李愬的軍隊勢如破竹,一舉攻破懸瓠城。天色破曉時,吳元濟被生擒。
十一日,裴度收到戰報欣喜萬分,當即派遣宣慰副使馬總火速入城,安撫城中百姓,穩定局勢。十二日,裴度手持彰義軍使的符節,率領洄曲投降的一萬余名士兵進入蔡州城。李愬身著戎裝,以軍禮迎接裴度。
裴度入城后,迅速著手處理政務,有條不紊地恢復城中秩序。蔡州百姓深受舊法令嚴苛之苦,舊法令規定:民眾在路上相遇,不得相互交談;夜晚嚴禁點蠟燭;若有人以酒食相互饋贈往來,會被以軍法論處。裴度洞察到這些弊端,明確規定除了盜賊行徑以及斗毆致人死亡等重罪外,其余舊法令一概廢除。在戰火中幸存下來的蔡州百姓,終于掙脫往日的枷鎖,重新體會到生活的樂趣。
起初,裴度用蔡州的士兵擔任署府衛兵。有人認為降卒剛剛歸順,人心不穩定,不可不防備。裴度笑著說:“我受命擔任彰義軍節度使,首惡已經被擒獲,蔡州人就是大唐的子民了。”蔡州的父老鄉親無不感激涕零,申州和光州的百姓也立即平穩安定下來。
元和十二年十一月二十八日,裴度自蔡州啟程入朝,他留下副使馬總任彰義軍留后。當初裴度初入蔡州之時,有人心懷不軌,誣陷他沒收了吳元濟家的珍寶。憲宗聽說后不免產生了幾分懷疑,打算將吳元濟原來的部將全部處死,特意授予監軍梁守謙兩把劍,命他即刻前往蔡州執行旨意。裴度回朝行至郾城時,恰好與梁守謙相遇。裴度便與梁守謙一同折返蔡州,并未完全依照皇帝的旨意行事,而是根據這些部將罪行的輕重,公正量刑處罰。梁守謙堅持要按照圣意執行。裴度先是上疏表達了自己的意見,又趕回朝廷面君陳述利害。十二月,憲宗下詔加封裴度為金紫光祿大夫、弘文館大學士,賜其勛位上柱國,封晉國公,食邑三千戶。
憲宗因為淮西叛賊被平定,趁著功臣李光顏等人入朝,想舉行宮廷宴會以作慶賀,下詔讓六軍使修繕麟德殿的東廊。軍使張奉國因為公費不足拿出自己的錢財來補充費用,之后還向執政大臣提及此事。裴度知情后委婉地向憲宗啟奏:“陛下要營造宮殿,本就有將作監等部門負責操辦,怎能讓功臣破費來營造呢?”憲宗對張奉國泄露此事頗為惱怒,下令讓其辭官回家。憲宗又下令疏浚龍首渠,建造凝暉殿。營造過程中,殿宇裝飾得極為華麗,甚至還移栽了佛寺中的花木種植在庭院中,耗費巨大。當時,程異和皇甫镈為人奸邪狡詐,掌管著度支、鹽鐵費用,為了迎合憲宗,多次超額進貢錢財,助力皇帝營造宮殿。憲宗又考慮到程異、皇甫镈在平定蔡州時供給糧餉不少,于是將二人任命為同平章事。裴度在延英殿上當面向憲宗進諫:“程異和皇甫镈不過是善于管理錢糧的官吏罷了,并非能夠治理天下的棟梁之才。陛下為了滿足自己耳目之欲將他們提拔到宰相之位,此事引得天下人議論紛紛。臣認為陛下此舉實在不妥,對陛下的圣明并無益處。還望陛下審慎考慮,妥善處置。”憲宗未納裴度之諫。裴度不甘罷休,三次上疏,痛陳弊端,甚至請辭相位以明志,然憲宗終未省悟。
為民請命 心系蒼生
商人張陟因拖欠五坊使楊朝汶的利息錢,為躲避追討而藏匿起來。楊朝汶帶人前往張陟家中搜查,意外翻出一本私人賬本。賬本上有個欠債之人名為盧載初,楊朝汶僅憑借上面的字跡,就一口咬定那是已故西川節度使盧坦的手筆,當即派人逮捕盧坦的家人。
盧坦的兒子畏懼楊朝汶的權勢,不敢辯解,只好拿出自己的錢財償還了這筆莫須有的債務。后來核查驗證字跡時,發現是已故鄭滑節度使盧群的筆跡。真相大白后,盧坦的兒子申訴此事,楊朝汶卻蠻不講理地說:“錢都已經上繳了,不可能再還回去。”
此事引起了御史中丞蕭俛以及眾多諫官的關注,紛紛上疏陳述楊朝汶的殘暴蠻橫行徑。裴度和崔群也趁著在延英殿向憲宗奏對的機會,極力陳述此事的嚴重性。憲宗說:“朕正打算和你們商議東線的戰事,這樣的小事朕自會妥善處理。”裴度啟奏:“用兵打仗固然重要,但相比之下是小事,而五坊使肆意追捕百姓才是真正的大事。軍事上若處理不當,所擔憂的不過是山東一地的局勢,五坊使如此殘暴蠻橫,肆意妄為,恐怕會擾亂整個京城的秩序,動搖民心。”憲宗聽了裴度這番話,心中很是不悅。
過了很久,憲宗才慢慢省悟過來,于是召見楊朝汶,厲聲斥責道:“之前因為你的所作所為,讓朕羞見宰相。”隨即下令將楊朝汶處死。
文/漯河日報全媒體記者 陳全義
圖/漯河日報全媒體見習記者 蔡嘉誠
校對 許璐瑤
統籌 周鶴琦
審核 李玉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