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漯河會客廳丨張德山:一心帶領村民奔富路

4月22日上午,舞陽縣文峰鄉李斌莊村的香菇大棚內,菌棒整齊排列,空氣里飄散著陣陣菌香。村黨支部書記張德山穿梭在菌架間,輕撫著飽滿厚實的香菇,眼中滿是欣喜。“香菇產業大有可為,只要愛鉆研、肯吃苦,不僅能自己致富,還能帶領鄉親們過上好日子。”張德山說。
“只有找準產業,才能富裕一方百姓。”張德山談起村里這些年的變化感慨萬千。李斌莊村曾是縣里的扶貧開發重點村,群眾收入低,村內基礎設施老舊,發展前景堪憂。
“要想致富,不能等靠要,沒有出路就得自己闖。”張德山說,1994年,他多方考察后決定種植香菇。
為了學習香菇種植技術,張德山冬天冒嚴寒、伏天頂酷暑,北上省農科院、南下福建省食用菌研究所等地拜師學藝。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學習鉆研,使他熟練掌握了香菇種植技術。
“一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是真的富。群眾缺資金,我就把種香菇所需要的物資賒給他們,等他們種出香菇賣了錢再還給我。最多的一年,我墊資近百萬元。村民怕種出的香菇賣不上價,我們就讓黨員干部先付錢后收菇。”張德山說。
香菇種出來了更要賣得出去。為了銷售香菇,張德山帶領村干部拿著樣品,先后到北京新發地、廣州江南等大型蔬菜批發市場尋找買家。
“出門在外,為了省錢,我們吃的是方便面,住的是菜市場附近的簡陋旅館。有時為了見客戶,一等就是好幾天。收購價格不理想,就反復談,就想把香菇賣出好價錢,讓群眾多一些收益。”張德山說,第一年跑市場,干香菇一斤最高只賣20多元,第二年就賣到了180元一斤。種香菇的收益,讓農戶都興奮不已,紛紛擴大種植規模。
村民張豪的轉變最具說服力。張豪因病生活陷入困境,在張德山的幫助下,他從試種2000棒起步,如今種植規模已達8萬棒,年收入突破20萬元。“要不是張書記賒物資、教技術、找買家,我哪能過上現在的好日子。”張豪說。“香菇敲開致富門”在李斌莊村成為現實。
如今的李斌莊村已成為豫中南香菇產供銷基地,800余畝香菇大棚排列整齊,30多座現代化保鮮庫拔地而起,1200萬棒菌棒撐起9000萬元年產值;90%的農戶投身香菇產業,800多個就業崗位讓村民實現家門口就業。“連華寶”“山源谷”等品牌香菇產品遠銷國外。
“小香菇撬動大產業,好日子還在后頭。我們要把香菇產業鏈拉得更長!”張德山望著連片的大棚,眼神堅定。這位“香菇大王”正帶領村民在致富大路上闊步前行。
漯河日報全媒體記者 姚曉曉
校對 曹 華
統籌 周鶴琦
審讀 譚藝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