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在一線丨用上高科技 農民“慧”種地

眼下正是春季田間管理關鍵時期。4月18日,記者走進位于郾城區龍城鎮的漯河市興民農機專業合作社種植基地,看到的是與傳統農事繁忙時節不同的景象:省小麥產業技術體系漯河綜合試驗站站長李世民帶領團隊來到這里,指導無人機操作員進行“一噴三防”植保作業?!耙郧吧习佼€地噴灑農藥,得雇幾十個人忙好幾天。現在用無人機幾個小時就能搞定。”該合作社負責人感慨道。
據悉,我市有300余臺無人機活躍在田間,年作業面積突破400萬畝,成為農業生產的“空中主力軍”。
在加快鄉村全面振興和農業強市建設中,如何用好科技這一利器?我市把加快農業科技創新作為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推動農業現代化建設的關鍵要素和核心引擎,全面貫徹落實中央、省、市有關部署,優環境、聚合力,育主體、搭平臺,抓推廣、促應用,讓科技創新“慧”農更惠農。
聚焦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和質量,我市積極推進現代信息技術與農業深度融合,加強新技術、新模式的推廣應用。如今,除了無人機在植保領域大顯身手,手機管田也成為農業的新潮流。在臨潁縣“5G+智慧辣椒”種植基地,物聯網設備遍布田間。土壤墑情傳感器、氣象監測站、蟲情測報儀等實時采集數據,通過5G網絡同步傳輸至農戶手機端。農戶打開手機APP,就能察看土壤溫濕度、光照強度、病蟲害預警等信息,還能遠程操控灌溉系統、智能施肥設備。
近期,在全市抗旱保糧工作中,農業新科技裝備同樣發揮著積極作用。在臨潁縣陳莊鄉黃連城村的麥田里,自走式桁架噴淋機像一位不知疲倦的“鋼鐵衛士”,沿著麥田緩緩移動,將細密均勻的水霧灑向麥苗。與傳統大水漫灌方式相比,這臺噴淋機一次作業寬度可達30米,能夠精準控制水量,避免水資源的浪費,極大地提高了灌溉效率。據了解,該噴淋機每天可完成近百畝麥田的灌溉任務。
同時,智能灌溉系統在我市各地的農田中被廣泛應用。在召陵區,3000眼機井全面升級為“智田未來”智能系統。農戶只要通過手機掃碼,就能輕松開啟灌溉,澆地成本直降25%。
科技加碼不僅體現在日常的田間管理中,還推動了種養模式的創新,加快了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落地。在郾城區西大坡高標準農田,有80畝小麥是“吃”益生菌生長的。河南安邁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植保事業部研發總監郭洋濤帶領科研人員每隔半個月都會到這里給小麥“體檢”。郭洋濤介紹,小麥播種時,使用益生菌拌種代替農藥拌種,使用的肥料也是添加了益生菌的有機肥,整個種植過程綠色無殘留。這不僅能改善土壤環境,還能幫助小麥抵御病蟲害。
市農科院發揮優勢,加大農作物新品種研發力度,積極培育更多漯農“芯片”。目前,已有漯麥50、漯玉20、漯豆102等6個作物品種通過國家(?。彾ād鸹?1、漯薯15等通過品種登記,早熟小麥漯豐4444在新疆、內蒙古等地試種表現優異,深受歡迎。
2025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要以科技賦能農業發展,通過科技創新引領農業高質量發展。我市將持續發力,向新而行,以農業科技創新催化新質生產力,重塑現代農業提檔升級“新動能”,奮力跑出“三農”跨越發展加速度,為推進農業強市建設和鄉村全面振興、加快現代化漯河“三城”建設作出更大貢獻。
漯河日報全媒體記者 張軍亞
校對 曹 華
統籌 周鶴琦
審讀 李玉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