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變資產 資產變資金——臨潁縣用好“兩塊地”探索農民和集體經濟增收新路徑

臨潁縣王崗鎮水牛宋村的集體經濟收入,2023年突破10萬元,2024年達到37萬元,今年更是有望突破50萬元。
他們是怎么做到的呢?
“資源變資產、資產變資金(收入)。”水牛宋村黨支部書記宋金生道出了背后的秘密。
2023年,水牛宋村黨支部領辦的合作社流轉土地500畝,自主發展辣椒、小麥、大豆種植。自此,村集體經濟收入連年快速增長。
在臨潁縣,村集體自主經營的村有136個,帶動村集體年增收1500萬元以上。
2025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引導企業、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與農戶等緊密聯合與合作,通過保底分紅、入股參股、服務帶動等方式,讓農民更多分享產業增值收益。”
作為平原農業大縣,臨潁縣擁有88萬畝耕地,土地資源豐富。近年來,臨潁縣在做好“兩塊地”文章上下功夫,實現了資源向資產、資產向資金的有效轉化,促進了農村經濟高質量發展。
用好“大田地”,發展壯大集體經濟。2022年,臨潁縣實施“黨建引領紅色產業經濟帶”計劃,通過村黨支部領辦集體經濟合作社,探索出“自主經營、合作經營、生產服務”三種模式,帶動全縣16個鄉鎮(街道)流轉土地近15萬畝,集體經濟年收入超20萬元的村達188個,占比達51.2%。
有些村缺乏種植經營經驗怎么辦?合作經營,共享創收新紅利。瓦店鎮楊裴城村、巨陵鎮婁莊村,村黨組織對接益民控股等龍頭企業,村民以土地經營權入股,對凈收益進行“532二次分紅”,在農戶獲得土地租金的基礎上,確保村集體獲得穩定收益。
臺陳鎮雙樓村等部分村還采用生產服務模式,拓寬增收新渠道。村集體流轉群眾土地到經濟合作社后,與種植大戶簽訂租地承包協議,提供基礎設施服務,收取土地流轉服務費。
“真沒想到,俺在家門口上班,不僅工資拿得高,還能照顧家。”4月23日,在臨潁縣杜曲鎮大車張村浙商木業產業園一家企業上班的張女士笑容滿面。
大車張村圍繞“一村一品一特色”,盤活村內閑置荒片地,與浙江企業合作建設廠房8000多平方米,生產博古架、小擺件、花架和電吉他板等木制產品。“村里盤活資源,引入企業項目,村集體經濟年收入增加50多萬元。”大車張村黨支部書記張紅躍說。
皇帝廟鄉潘牛村整理出閑置土地130多畝,由村花木合作社在房前屋后種植棒棒糖月季、歐月木香,并建起4個花卉大棚。在村民和村集體增收的同時,人居環境明顯改善。
盤活“荒片地”,閑置資源變資產。臨潁縣將“空心村”治理與產業發展相結合,有效盤活村內閑置土地資源,發展庭院經濟,增加村民和集體收入。截至目前,全縣通過村內“荒片地”整治,共盤活土地12638畝,發展種植業、加工業、養殖業和旅游業。僅此一項,全縣村集體實現年收入4100萬元。
臨潁縣在用好“兩塊地”探索農民和集體經濟增收新路徑的同時,還出臺了三項舉措,為集體經濟發展提供了堅實保障。
近日,王崗鎮趙家村的71畝村集體土地租賃權,在鎮紀委工作人員、趙家村“兩委”干部及村民代表的共同監督下,被村民袁彥杰以每畝每年1100元的價格拍下。
“實行村地鄉(鎮)拍,目的是讓老百姓放心,讓競標人安心。”臨潁縣委組織部相關負責人介紹。臨潁縣出臺村級集體資產租賃管理辦法,由鄉(鎮)“三資”辦、土地所、農辦牽頭,對各村集體“三資”清查盤點,核實經營狀況并建立臺賬,明確競標范圍、最低標價,由鄉鎮統一拍租。
臨潁縣還通過實施 “歸雁計劃”,出臺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績效獎勵管理辦法,充分調動了村干部發展集體經濟的積極性,激勵他們積極干事創業、主動擔當作為,推動村級集體經濟持續健康有序發展。
漯河日報全媒體記者 孫 震
通訊員 高曉陽
校對 冼 薇
統籌 周鶴琦
審讀 李玉冰